轉自:udn健康醫藥 2011/01/16
【元氣周報/記者劉惠敏╱報導】
咳嗽咳不停,長期「酷酷嗽」,來吃友人推薦的中藥最有效?「那可不一定喔」,
中醫師提醒,咳嗽原因很多,中醫古籍記載「五臟六腑皆令人咳」,
個人體質也不一樣,要治咳得先了解是什麼「咳」,才能對症下藥、藥到病除。
外感咳 還是內傷咳?
台北長庚中醫部內兒科主任陳俊良說,
首先得先分辨,是「外感」咳嗽,還是「內傷」咳嗽。
外感咳嗽:即因為風寒、風熱導致的咳嗽,也就是俗稱的「感冒」。
內傷咳嗽:即感冒誘發鼻涕倒流或合併胃酸逆流,
甚至誘發過敏性鼻炎、氣喘,造成久咳不癒。
要知道哪種咳嗽,最好由醫師診斷,以中醫來說,「聲音很重要」。
咳:是有聲沒有痰
嗽:是有痰沒有聲
咳嗽:有痰又有聲音
咳太久內傷 感冒藥沒轍
陳俊良說,一般的感冒,頂多7到10天就會好,
如果咳嗽等症狀持續3周,很可能是風寒寒邪沒有緩解,應及早看醫師找原因,
愈拖到後期,免疫系統愈脆弱。最近一波的感冒,不少患者還會持續咳嗽,
這時要小心,以免咳到內傷。特別是別把誘發的過敏症狀誤認為感冒,
一直吃感冒藥都不會好,甚至誘發鼻子過敏、氣管收縮。
熱咳 還是寒咳?
康華中醫診所醫師鄧雲立說,短咳多是感染:
熱性咳嗽:同時出現喉嚨痛,黃色痰及鼻涕,可使用銀翹散等清熱解毒、利咽喉的藥物,可輕微止咳。
寒性咳嗽:從喉嚨癢開始的咳嗽,可以桂枝湯等中藥調整脾胃、增加免疫力。
感冒後期:痰色從黃轉白,可用二陳湯等化痰藥物。
短期過敏咳:需要潤肺的藥物為主。
對症下藥 兼顧體質
症狀差異可分辨咳嗽不同、用藥也不同,還得留意個人體質。陳俊良建議:
● 咽喉癢咳,但痰不多:應是風邪在,屬陰虛,
可用川貝枇杷、麥門冬、沙蔘、西洋蔘等養陰的藥,
不要吃太補,不然咽喉會更乾,轉慢性咳嗽者喉嚨很乾,也適合。
● 痰呈黃色,咳音重濁:屬風熱,
可用清熱化痰的藥物如金銀花、連翹、浙貝母、括婁、杏仁。
● 急性感冒及喉嚨痛:痰是黃色,可多食涼性食物,如水梨、梨子、柑橘類。
● 痰色清、水水的冷咳:「冷咳不能吃橘」,宜用麻黃、桂枝、乾薑、五味子。
因體質偏虛寒,天寒可吃溫補藥膳,
適量薑母鴨、麻油雞、羊肉爐、十全大補湯,也可加黃耆、當歸、枸杞。
● 氣虛咳:即常合併過敏性鼻炎、氣喘,也可用西洋蔘、黃耆、枸杞等
● 長期咳嗽:鄧雲立說,長期咳嗽也得留意,或進一步檢查是否為百日咳或肺結核,
至於慢性久咳如過敏乾咳,痰通常不會是黃色,舌頭多白色,可服中藥止嗽散或百部。
● 感冒後久咳不癒:多是免疫力還沒恢復,要從脾胃著手,
尤其是小朋友,可服用小建中湯、補中益氣湯或芍藥。
● 老人喘咳:老人也會脾胃不好,又多會腎虛的喘咳,
腎不納氣,就得去溫補腎,如服用八味地黃丸。
● 過敏性乾咳:特別容易口乾舌燥又沒痰,最好要先潤肺,如沙參麥冬湯。
鄧雲立提醒,平時也應多保養,避免吃冰、抽菸,最好正常作息,
現代人工作忙碌作息難正常,就更應該先清虛火,
服用清虛熱的藥物如瀉白散,平時也要多運動,
尤其是痰濕體質的,透過劇烈出汗則可以排痰。
留言列表